僅8.8%,2026年中國大陸晶圓代工份額,還不如20年前?
以前芯片企業大多是IDM型,即自己要全部搞定從芯片設計到制造再到最后封測的全套流程,比如英特爾這種。
這種IDM企業對企業要求非常高,門檻也非常高,人才、技術、資金等缺一不可。后來臺積電創新性的,將IDM企業拆分成fabless(設計)、foundry(代工)、封測三種。
進一步降低了芯片企業的準入門檻,讓一些企業只要專注于從事某一項工作就行,這種業務模式一下子火遍全球,特別是Fabless企業蓬勃發展,越來越多。
這些企業利用現成的架構、IP核,可以很迅速的設計出自己想要的芯片來,然后制造、封測交給專業代工企業即可。
同樣的,這種模式下,芯片代工市場也是蓬勃發展,2022年時已經達到了1300億美元左右,占到全球半導體市場的27%左右,預計2023年將達到1400億美元。

而中國自從中芯國際創立之后,在芯片代工方面,也是突飛猛進,按照IC insights的數據,2006 年中國大陸芯片代工份額占全球的比例約為11.4%。
同時IC insights的數據顯示,2017 年時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市場規模約為 355 億元,而到2023年時預計的為903 億元,6年差不多是原來的2.5倍了。
不過有一個數據,可能會讓大家覺得不可思議,2006年時,我們的比例高達11.4%,是有史以來的最高,后來一路下滑。

如上圖所示,在2006年達到頂峰的11.4%之后,然后下滑至6%左右,并且在6%這個比例上徘徊了好多年。
機構預計,到 2026 年,中國大陸代工企業將占據全球純代工市場 8.8%的份額,會創下最近15年來的新高,但比 2006 年 11.4%的峰值份額低 2.6%。
為何會這樣呢?這要從2003年說起,2003年時臺積電起訴中芯國際,說張汝京挖走了臺積電的人,拿走了臺積電的技術。

這官司一打就是6年,對中芯國際的影響非常大,中間這個官司兩次敗訴,最后賠償了臺積電3.75億美元,以及10%的股份,同時張汝京離職。
所以中芯國際自從打官司后,慢慢的增長勢頭就緩慢了起來,到2006年后更是開始滑坡了,而此時臺積電、聯電、三星、格芯等高速增長,于是整個中國大陸晶圓代工的份額反而降低了。
當然,中芯國際作為中國大陸晶圓代工領頭羊,產業鏈地位不容忽視,這幾年在中國芯發展的大背景,大趨勢之下,又迅速的發展了起來,再加上華虹等廠商一起努力,所以中國在晶圓代工上的份額,再次增長,相信超過以前的最高值,再創新高,只是時間問題。
關鍵詞: 晶圓代工

加入微信
獲取電子行業最新資訊
搜索微信公眾號:電子產品世界
或用微信掃描左側二維碼